English

在创新中发展

——东北大学探索建设现代大学之路侧记
2000-07-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苗家生 通讯员 孙雷 丁义浩 我有话说

世纪之交,一场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深刻改革,正在东北大学积极而稳妥地进行。这是该校领导班子为建设现代大学而进行的探索。

确立人才培养

目标的新标准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干,应用理科有较强实力,兼有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及应用文科的综合性大学。1998年,该校由原冶金部直属划归教育部直属。跻身于重点名牌大学行列。该校清醒地认识到:东北大学必须在办学理念上突破传统大学“象牙塔”式的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建设面向21世纪的现代大学。以此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在东大校园全面展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工科院校的东北大学长期主要服务于冶金系统。这种“对口培养”、“专业性强”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确定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东北大学首先从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入手,优化课程体系,精简专业课,加厚基础课,拓宽了知识面。他们将计算机水平和外语能力作为现代人才的两翼,实施“两翼齐飞”工程,引导学生强化计算机和外语学习。

为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东北大学一方面积极创办文法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改善学科结构,加强文理渗透;另一方面在理工类学院增加人文科学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每年开设近百门次文化素质选修课。

东北大学领导班子深知,一个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学校难以在竞争中立足。为此,他们积极营造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有利环境。一是抓好教学环节,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倡活页教案教学,随时补充科学研究领域中最新成果,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倡导院士、著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让学生直接感受和领悟他们的严谨学风和科学思维方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创新型人才迅速成长。该校规定:凡是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的个人及代表队的前三名,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二等奖获得者,只参加校内组织的考试,合格者免试读研究生。该校现已有20多名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东北大学还注重对学生个性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积极支持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协会”、“电脑网络协会”、“发明创造协会”等社团。去年,该校代表队参加“挑战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组织奖。

树立教师队伍

建设的新目标

有段时间,东北大学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东大软件中心”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典范,其研究水平国内领先,但该校的计算机教材却落后于当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最新研究成果不能直接反映在教学中,这个问题引起了东北大学领导班子的思考:传统意义上的“严师出高徒”在新形势下已经变为“高师出高徒”,伴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和现代大学理念的确定,东北大学必须建设一支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良好师德风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该校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跨世纪人才梯队的培养上,实施面向21世纪的“三个百”工程,即:培养选拔100名学术带头人、1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00名优秀青年教师做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先后进行了5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工作,选拔了98人。通过强化岗前培训制度、完善青年教师“定导师、定任务、定研究方向”的“三定”培养模式,组织“教育研讨例会”等,提高了广大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队伍建设需要,注意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配备助手。该校每年破格晋升一二十名教授、副教授,学校还采取措施,努力为青年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为增强师资实力,学校在对教师的聘任和使用上,不是只局限于在职教师,而且充分调动离退休教师的积极性;不仅立足于校内,而且注意吸收校外优秀教育人才、高水平专业人才来校任教;教师队伍不仅在教学、科研上发挥作用,而且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专业调整、学科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所长。构建教师队伍新的管理模式,通过岗位聘任将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相同,志趣相投的学术骨干组织起来,使教师队伍的综合管理更具针对性,增强了学术实力,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除了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之外,东北大学还认真抓了两项工作:一是严把师德师风建设关,开展比业绩、比贡献、比水平、比素质、比事业心、比奉献精神的“六比”活动,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环境和舆论氛围。二是从物质上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先后实施了“安居工程”、“乐居工程”、“乐教工程”,为广大青年教师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由于该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成长起来。

寻求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支点

当人们研究了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兰西岛科学城的发展奥秘,得出大学已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结论时,东北大学领导班子从中的思考是: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究竟以什么作为其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支点?现代大学理念帮助他们得出了结论,大学近千年的历史,至今其功能拓展最大的特点,是大学同科技、经济发展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要立足于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科技、人才优势,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其服务社会的坚实支撑点。

为此,东北大学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该校面向厂矿企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效益增长;另一方面,在校内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九十年代以来,东北大学与全国近千家企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1989年,该校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科学园,精选了起步项目,并制定了一系列在资金投入、设备使用、人员管理和分配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保护、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育成长,引导其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经过数年的发展,科学园中的软件中心和自动化工程中心已成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东大软件中心开发的软件产品行销全国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他们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医用全身CT,填补了国内数字医疗产品的空白。目前,以东北大学为中心的大学科学园已成为辽沈地区高科技发展的支柱。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东北大学科学园时,对东大软件中心的高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北大学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不仅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刘积仁、柴天佑等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一些新兴学科应运而生,使学校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